90岁两弹元勋王淦昌散步时被自行车撞倒而去世凶手至今仍在逃

时间: 2025-04-19 09:04:45 |   作者: 钕铁硼

  在新中国成立后,为摆脱对苏联的依赖以及美国的欺压,中国决定开展对核弹、导弹以及卫星的研究,也就是后来中国人民所谓的

  。而为了表彰在两弹一星的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二十三位伟大的科学家,政府特别授予他们

  今天所长就带大家一起了解王淦昌院士伟大的一生,新来的朋友别忘了点点关注,既能回顾往期文章,又不错过之后的精彩内容。

  1907年5月28日,在江苏常熟县枫糖湾的一户人家中,王淦昌诞生了。年幼的王淦昌非常聪明,学到的东西过目不忘,并且富有强烈的好奇心。稍微长大一点后,父母将他送到了私塾中去学习。1916年,11岁的王淦昌转入

  学习。在学校中学习了八年后,21岁的王淦昌顺利地从高中毕业了,并专门找了个地方去学习外语。

  过了半年,他又跑到了技校,去学习怎么开汽车,怎么修汽车。但他的学习生涯并未到此结束,1925年,他成功考入名校清华大学物理系,并在1929年毕业,在毕业后,他选择留校,继续学习,同时担任学校中教授的助理。而在担任助教的时间中,他仍旧在不断地学习,并且在导师的指导与教学下,写下了

  这篇论文,而在当时的中国,这时第一次有人对大气放射性做出研究,对当时的中国科学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1930年,王淦昌努力通过了考试,获得了一个公费留学的名额,漂洋过海来到了德国柏林,在柏林的

  王淦昌留学的时候,欧洲科学界研究物理学的风气正盛,世界上许多的知名物理学家都纷纷前往德国,这使得当时的德国首都柏林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而当时的王淦昌可谓是“低头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隔三岔五就有一些世界知名的科学家聚在一起进行学术讨论,热爱学习的王淦昌也常常跑去听这些大师们的讨论,并从中受益匪浅。

  。听到这一条消息的王淦昌,发现这个报告和自己掌握的知识有一些冲突,便对老师迈特纳进行了反映,并向迈特纳提出了建议,希望有机会能够采用云雾室做探测器,再次进行这个实验,对这个结果做验证。因为他认为,相对于使用计数器来说,这种使用云雾室的方法更能验证这个报告结果发现贯穿辐射的真正性质,并且王淦昌认为这次的实验能发现一个全新的粒子。

  ,而他也因为这个新发现而获得了那一年的诺贝尔奖。听闻此事的迈特纳非常的懊恼,找到了王淦昌并向他致歉。但王淦昌并没有因为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而怪罪于自己的老师,而是像往常一样对待她。

  这篇论文。在1933年,王淦昌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通过了答辩,成功变成了一名

  。而王淦昌博士并没选留在柏林,坚定地想要回到中国,有人劝他不要回去说:科学无国界,在哪都是研究,况且在当时的中国只有少数的条件支持他进行研究。但他却回答到:

  “虽然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而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我的祖国遭受磨难的无所作为,我要回去帮助她,她需要我。”

  就这样,王淦昌毫无留恋地放弃了在德国优越的条件下进行研究这个选项,转而回到国内。

  1934年,回国后的王淦昌并没有因条件艰苦而放弃自己的研究,虽没了在德国时的优越科研条件,但是他依旧通过现有的设备一直进行着研究。为了让中国的物理科研界强大起来,他决定开始培养人才。刚回国的时候王淦昌先后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受到战争的影响,大学被迫迁址,而王淦昌也跟随着学校东奔西走。在这过程中,条件十分的艰苦,然而王淦昌依旧坚持着他的研究并不断教导着他的学生。在他任职的这一段时间中,王淦昌为中国培养出了许多在未来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优秀青年物理学者,

  1940年,浙江大学迁址到了贵州遵义,这里相对安稳,王淦昌终于有了较为安定的研究环境。不久,王淦昌看到了一篇在德国发表的文章,而这篇文章令王淦昌对荧光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着手进行荧光粉的研究,最后制造出了荧光粉,而在当时的中国这也是第一次制造出荧光粉。

  ,他在论文中提出了一个创新性的新方法来探测中微子。他将这篇论文发给了美国的《物理评论》杂志。1942年1月,王淦昌的论文被刊登上了这个杂志,而王淦昌也因为这项研究成果,获得

  ,并被美国的物理学家们广泛关注。但是掌握了方法的王淦昌并没有充足的条件去验证这样的解决方法,而美国科学家莱因斯通过这一个方法取得成功,并因此荣获那一年的诺贝尔奖。

  。虽然条件十分艰苦,但王淦昌依旧在每天完成了教学与政务之后,坚持着他的研究,包括实验和理论。他这几年中,共发表了九篇论文。

  其中的六篇是关于实验方面的:《宇宙线粒子的新实验方法》、《γ射线的若干化学效应》、《中子的放射性》、《中子和反质子》、《一种有机活化ZnO·ZnC12磷光体》、《用机械方法产生磷光》。还有三排你时关于理论方面的:《核力于引力的关系》和两篇《五维场论》。

  1946年,由于抗日战争已结束,浙江大学再度迁址回到了杭州,王淦昌也跟着回到了杭州。

  一文。但想到祖国还深处危难之中,王淦昌决定继续回国帮助祖国。1949年1月,王淦昌回国,并用自己多年积攒的钱购入了一台云室和一些国内稀缺的电子器件,用于自己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的环境较为安宁,这使得王淦昌的科研事业再一次发展,王淦昌的能力受到了政府的密切关注。1950年4月,受另一位“两弹元勋”

  。在战争的艰苦环境中,他们成功地完成了中央向他们下达的任务。1952年秋,回到中国的王淦昌担任

  ,负责着研究所内每天的工作安排。10月至11月期间,王淦昌主持制定了近代物理研究所的

  ,并特别强调要在重视理论研究的同时进行实验研究,这个计划为日后中国的原子能应用及高能粒子物理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实验室中,他们安装了自己设计制作的磁云雾室。1954年,实验室正式建成,并立马投入研究,开始观察宇宙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现象。实验室共收集到了七百多例奇异粒子,并分别研究了这些奇异粒子的特性,这使得我国在当时的宇宙线研究方面在国际上十分领先。

  王淦昌在中国的氢弹与的研发任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一提到的研发中都有谁做出了重要贡献,人们的第一答案往往都会是

  等其他的科学家,都必须在研究过程中全程保密,不得向所有人透露自己的身份。其实以王淦昌的能力,

  ,但是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他为帮助祖国重获安宁与和平,毅然决然的将自己的利益抛之于脑后,选择为国家制造,隐姓埋名。并且在核武器研发的过程中,王淦昌一直位是研究的

  。在他默默地为国家核武器事业努力的17年后,他的名字终于能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1956年,中国为了加强本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决定开始研究核武器,并列出了一系列关于核武器制造的计划。王淦昌以本国代表身份前往苏联,着手进行基本粒子的研究。他开始同苏联的专家一起为中国研发。在研究所的那一段时间里,由王淦昌所带领的小组从数万对底片中,首次发现了

  的事例,并在实验中观察到了一个新的反粒子,这个发现在当时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轰动。

  1960年,由于中苏关系的破裂,苏联将部署在中国的专家全部召回,并将现有的研究成果尽数销毁,苏联对中国核武器研发的帮助中断。在临走之际,苏联专家却偷偷对中国核武器研究小组发了一封密电:

  1961年4月,王淦昌任命为研究员并秘密地前往罗布泊加入的研发任务中,主要负责进行物理实验方面的工作,指导并设计实验原件和指挥安装,不久又被任命为

  时间来到1964年,中国的第一颗爆炸,王淦昌没有辜负国家的信任与自己的付出,成功研发出了属于中国人的。

  在这一刻,中国郑重进入世界核武器大国的行列。两年后,中国的第一颗氢弹也顺利引爆。1964年12月,王淦昌提出了激光驱动核聚变的建议,并且在他的极力倡导与推动下,中国的激光核聚变技术开始起步。

  一职。不负众望的他,领导着手下的研究员们先后开展了对强流电子束惯性约束聚变以及氟化氪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研究工作,而开展的这些研究内容也对未来中国的惯性约束核聚变获得核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积攒了许多经验。

  ,而对建国不到50年的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我们国家科技的机遇。而作为物理学专家的王淦昌自然不会错过这个发展的机会。1986年3月3日,王淦昌连同多名科学家集体上书中央,建议国家把握住这个机会,尽快地跟上世界变革的脚步,举全国之力加快高科技技术的发展,因为真正的高科技是无法从外国引进的,一定要尽快开展有关技术的研究工作。

  这个建议最终得到了中央的高度关注和全力支持。1986年3月5日,经过中央的批示,中国的200多名各行各业的专家以及学者废寝忘食地论证和修改,1986年中央政治局及国务院批准通过了这项对中国未来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

  。计划一经实施,不久后便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许多工作被列入国际先进行列,在我国的高技术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带头作用,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82年,古稀之年的王淦昌老人因为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和研制、实验方面的工作有了突出成果,被两个方面的国家自然科学奖选为一等奖。

  1984年,为了纪念王淦昌在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50周年,在联邦德国驻华大使馆柏林自由大学为王淦昌颁发了一枚荣誉证书。这种荣誉证书的设立是为了鼓励并纪念那些已获得博士学位50年并坚持在科研一线工作的科学家们。而获得过这种荣誉证书的科学家们也被人们称为

  1992年,在王淦昌等多名科学家的推动与支持下,激光惯性约束聚变作为一个单独的主题列入了“863计划”。

  或许是因为常年思考的原因,已经耄耋之年的王淦昌老人依旧神采奕奕,像年轻时一样。但令人惋惜的是,一场意外发生在了这位老人身上。1997年的一个夏天,王淦昌老人像平常一样出门遛弯散心,而这时一辆骑得飞快的自行车闪过,王淦昌没注意被这这辆自行车撞倒在地,而骑车的年轻人眼见事情不妙,蹬着自行车跑了。而两位路过的老人看到了躺倒在地上的王淦昌,将他扶起来送到了医院。

  经过医生的检查,发现王淦昌的腿骨骨折,需要三个月可能才会恢复,这令他内心十分悲痛,虽然经过数月的疗养,骨伤已经被养好了,但是已经落下了病根,他的身体健康情况还是没有好起来。而这样一个时间段雪上加霜的事又发生了,王淦昌的妻子吴月琴,因不慎摔倒导致骨折。但是由于年岁过高,不适宜动手术,吴月琴只得在床上休养,不久就离开了人世。这使得王淦昌的内心又受了一次重伤,身体上的痛苦与精神上的痛苦交错产生,令王淦昌心灰意冷。

  1998年12月10日,我国伟大的科学家,为核武器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两弹元勋”王淦昌老人逝世,享年91岁。而那个骑自行车的肇事者,至今未被找到。

  王淦昌这一生有数次机会能获得诺贝尔奖一举成名,但是他却舍弃了这些奖项,付出了自己的青春,隐姓埋名几十年,付出的这一切都是为了祖国能真正的强大起来。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国界,在国家需要我的时候,我永远都在!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